分享
本文地址:http://aio.o068.com/content/19/0128/14/45476200_811773613.shtml 互联网时代,面对每天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,大家仿佛一下子变成了通晓万物的人。 任何人的观点和道理,你可能都觉得不新鲜,别人刚一张嘴,你便将早已准备好的那句“那个我知道”,“这个我听说过”,“你说的我都懂” 迅速抛给对方。 就好像前几天,朋友圈有个读者给我发微信说:“你文章中说的那些道理我都懂,但是看了也就看了,仅此而已,对我生活并没什么帮助。” 我忍不住好奇,看了下她发的朋友圈状态,发现她经常愤青和抱怨,看什么都不顺眼,满篇充斥着负能量,似乎过的并不怎么样。 我二话没说,迅速将其拉黑。 这不正是电影《后会无期》里那句经典台词的现实版演绎吗? “听过很多道理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 从小到大,我们之所以学习知识,增长见识和懂得道理,就是为了在深入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上,有能力、有资本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,并成就一番事业。 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人,比如上面那个读者,道理虽然越懂越多,却仍然在碌碌无为中度过每一天,成就的不是人生辉煌而是永无止境的平庸。 因为他们始终不明白,懂得道理不等于真的知道,懂道理也不等于开始行动,懂道理更不等于改变人生。 一言以蔽之:想的太多,做的太少。 01 懂得道理≠真的知道 当你说听懂了,明白了的时候,可能并没有形成真正的认识和深刻的洞察,也就是所谓虽然听到,但并不知道。 这一方面是由于认识水平不够,所以仅停留在对这句话表面意思的理解上,没有抓住本质; 而另一方面则因为这个道理或观点跟自己固有的认知有差异,心里并没有真正地接受。 比如,我的文章曾多次建议大家在工作中要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自己,在组织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和存在感。 如果把这条建议当作一个道理的话,我发现因为上述两种原因使然,有些人并未真正理解这个道理并正确运用:
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来说,文章是看了,道理是听了,但是其实并不知道,也不明白,更不接受。 生活中这种例子随处可见:比如,年轻人虽然懂得成功并非一蹴而就,却每天都做着不用干活,一夜暴富,一夜成名的梦;父母们虽然知道孩子的培养需要家长的耐心陪伴和引导,却始终一边心不在焉地陪孩子,一边紧盯着手机刷不停。 道理在还没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之前,还只是听来的、别人的道理,你当然感觉跟自己没有丝毫关系,所以就算听了1000遍,你必然觉得毫无用处。 但其实不是道理没用,是你根本没有耐心去好好挖掘其背后真正的内涵,是你自己并不知道真正的道理是什么。 02 懂得道理≠开始行动 电影《闻香识女人》中阿尔·帕西诺饰演的史法兰中校有这样一句台词:
这真正揭示了很多人在面临人生选择或遭遇困难时,为什么明知道如何做是对的,却最终没有选择那么做的真实原因,那就是: 逃避困难和害怕失败。 新道理出现,无疑会对自己现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带来冲击和挑战,如果你打心眼里认同并接受,你就必须为此做出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。 改变,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应,不习惯甚至伴随着痛苦,而人的天性使然,会更倾向于拒绝改变,保持现状。 这情有可原。因此大部分人在获知新道理后,首先会选择逃避困难和消极抵触,其典型的表现是拖延,懒惰和熟视无睹。 网上有句话听上去有点刺耳,但不无道理:
比如,我们都知道很多商业大佬习惯早起,勤奋程度让人望尘莫及:
看到这样的新闻,谁都会觉得励志又扎心,学到了“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,还勤奋”的道理,但你是不是听过就算了,从没想过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比现在更努力,更勤奋? 相反,你一定会听到无数为自己开脱的理由,保证绝不重样,如下:
而真相却是,那些什么道理都懂的人,要么不想吃苦,一拖再拖,得过且过,混沌度日;要么没有方向,瞎忙乱转,用低水平勤奋掩盖低效和盲目。 03 懂得道理,却因为害怕失败不愿改变 乔布斯曾经说:
换句话说,你如果一直让自己处于平庸状态,没目标,没行动,不努力,不付出,或者仅仅用瞎努力和假勤奋感动自己,那你又凭什么享受成功和胜利的果实呢? 因为害怕失败也导致很多人道理虽懂,却不愿向前一步,做出改变。 比如你明知道在一家公司或同一个岗位时间过长,学习能力下降,薪资水平低于市场,但就是不愿或不敢通过主动转岗或者辞职跳槽,来实现自我突破。 因为你担心在新岗位不适应,挑战大,干不好,风险高,所以不如干脆选择待在原地。 懂道理,如果只停留在思维和认知层面,却因为害怕困难、风险和挑战,拒绝做出行动上的主动转变,哪怕连尝试一下都不肯,那再多的道理,也只不过丰富了你聊天和装逼的谈资,除此之外,pi用没有。 你,还是那个一事无成的你。 04
懂得道理,对要做的事进行取舍 懂了那么多道理,使得每个人想要的东西太多,要做的事情也很多。 但最终为此付诸行动的人却少之又少,就是因为有N多想法,根本没有精力同时开始做这么多事,索性全部放弃。 如果你能将这些事做一下基本的分类,其实就可以有所取舍,做出更理性的决策,要知道,少做比不做要强太多。比如这样分类:
如何区分呢?你只要问自己,这件事如果不做,会怎么样?那些已经或将要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,就是必须做的。
其实还有很多花哨又复杂的工具教人如何做选择,但其实你自己比任何人和任何工具都清楚自己最应该去做什么,只是你在逃避,不想开始而已。 真正区分人与人差距的,不是知不知道该怎么做,而是你是否做了。 写在最后: 道理都是别人的,到底管不管用,没有亲身经历和实践过,那永远停留在嘴炮阶段,就好像文章开头的那位读者一样,没有真正的行动,再灵验的道理也是百搭。 在1000个道理面前,当你还在指指点点,哪个不适合,哪个不全面,哪个有问题而犹豫徘徊甚至从未行动时,你身边早有人起身超越,拼命奔跑在追梦的路上。 他们信奉的正是那句知名的广告语:“Just Do It”。 没错,就是这样:去做吧。 |
|